顯示具有 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黃熱病疫苗

 A.黃熱病

() 黃熱病介紹:黃熱病是屬於「傳染病防治法」第五類傳染病。

 

() 流行區域:

       由下圖可知主要流行於非洲及拉丁美洲(藍色方框),依照感染的風險程度分為「高風險地區」及「中低風險地區」。非洲地區盛行於7-10(雨季即將結束而乾季將開始時),罹病風險增加,在乾季或城市可能有小規模疫情。拉丁美洲盛行於1-5月,其中高峰期為2月和3月。

       近年較大規模疫情發生於安哥拉、巴西及奈及利亞;非洲安哥拉201512月爆發流行,截至201610月已累計近900例確定病例,其中約120例死亡,並造成其他國家的境外移入個案,包括剛果共和國、肯亞及中國(北京市、上海市及福建省);巴西20177月爆發流行,截至2018228日已累計723例確定病例,其中237例死亡,確診病例主要集中於東南部,以米納斯吉拉斯州為最多;奈及利亞20179月爆發流行,截至20171219日共16州累計341例疑似病例,其中45例死亡。目前從未顯示在亞洲有黃熱病本土病例。

 

黃熱病風險地圖及國家盛行區:藍色方框內國家為黃熱病的「高風險地區」及「中低風險地區」

來源:https://www.cdc.gov.tw/Category/ListContent/YipvR33b32K-dsMI2eIrIg?uaid=xwZvRLGTVN0ItcWOO_i_4Q

 

() 病原:由黃熱病病毒(yellow fever virus)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單股RNA病毒,屬於黃病毒科(flaviviridae)的黃病毒屬(flavivirus)

 

() 傳播方式:蚊子叮咬,主要為斑蚊屬(Aedes spp.),例如埃及斑蚊(Aedes asgypti)或趨血蚊屬(Haemagogus spp.),在台灣埃及斑蚊主要在嘉義布袋以南的南部縣市。


() 感染症狀:

       黃熱病是屬於病毒出血性發熱的疾病(viral hemorrhagic fever)臨床病程分成三階段:感染期、緩解期、中毒期,進入中毒期的病人710天內死亡率約20-50%。潛伏期為36天,感染後約36天會開始出現症狀,症狀包括發燒、寒顫、頭痛、全身肌肉痠痛、噁心、嘔吐等,部分病患在症狀出現後數小時到1天就進入危險期,出現出血徵候,如流鼻血、牙齦出血、吐血及黑便,嚴重臨床表現為肝功能異常及腎臟衰竭、凝血病變及休克等四項。感染恢復後即有長期免疫力,目前尚未有二度感染的病例

() 預防方式:接種黃熱病疫苗是效益非常好的預防方式,到流行地區後採取防蚊措施。有關『防蚊措施』可參考這裡

 

B. 黃熱病疫苗

() 黃熱病疫苗:

       黃熱病疫苗可說是旅遊醫學門診最代表性的疫苗。黃熱病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,是以雞胚蛋培養的病毒製成。單劑接種(0.5 ml),皮下注射,接種後約710天可產生保護力,打一劑就能提供終身保護力,是效益非常高的疫苗。黃熱病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於接種10天後生效,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,自2016711日起證明書由原訂10年有效期改為終身有效,已核發的證明書不受原註記10年有效日期限制,不需換發或註記即可繼續使用。

       有關『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』可參考這裡

()接種適應症:

前往高風險地區的旅客:年齡滿9個月以上者,建議接種黃熱病疫苗,應於出國10天前接種。接種疫苗者90%以上可產生長期保護力,不需例行追加接種。

       前往黃熱病中低風險地區旅客,除了當地政府有特殊要求,一般旅客建議採取防蚊措施即可,如果旅客在當地活動容易遭蚊子叮咬(如露營、叢林探險)、無法採取防蚊措施、或預計長期停留,可考慮接種疫苗。如需接種證明,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(黃皮書)的生效日為接種後10天開始,因此至少於出發2週前至旅遊醫學門診接種疫苗。旅客符合疫苗接種禁忌症,可請醫師開立「不適合接種證明(medical waiver)」取代接種證明。

       依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預防接種組(ACIP106年第2次會議決議,黃熱病疫苗建議追加接種對象如下:

1.前往流行地區前追加1劑:

       a.在懷孕期間接種過黃熱病疫苗者。

       b.接種過黃熱病疫苗後,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者。

2.以下對象欲前往流行地區前且距上次接種超過10年,追加1劑:

      a. 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(HIV)感染者。

     b.  因旅行季節、地點、活動或停留時間而有較高感染風險者。

3.常規性處理野生型黃熱病病毒的實驗室工作者,每10年追加1劑。 


(
接種禁忌

1. 未滿6個月嬰兒,因為可能增加疫苗相關性腦炎(vaccine-associated encephalitis)的風險。

2. 對疫苗成分過敏,對「蛋」的蛋白質對或新黴素 (neomycin)過敏者。

3. 胸腺功能異常、胸腺腫瘤(thymoma)、曾接受胸腺切除術(thymectomy)

4. 免疫力不全者、先天免疫缺乏、HIV感染者有病徵或CD4 T細胞< 200/mm3或愛滋病、移植、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及患者。

5. 懷孕初期的孕婦。若接種後發現懷孕,接種疫苗不應被視為中止懷孕的原因。 


 (
) 特別留意的接種對象

1.     以下對象經評估感染黃熱病之風險大於產生嚴重副作用者,無法避免前往流行地區可考慮接種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.      年齡68個月的嬰兒,且曾有親神經原性副作用(neurotropic adverse events)發生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      60歲以上長者,需考量本身是否有慢性疾病和服用藥物,接種疫苗後是否會導致免疫抑制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.      哺乳中婦女。  

2.     發高燒或急性感染症者,待病情穩定後或退燒後再接種。

 

() 不良反應及副作用

       10-30%接種者在5-12天內出現類感冒症狀,例如頭痛、肌肉痛、輕微發燒等,症狀約1-2天會恢復。曾在國外通報嚴重的不良反應,造成接種者發生黃熱病疫苗相關的神經病變或臟器病變,發生率極低(小於十萬分之1),這好發於高齡及幼兒(未滿9個月)的接種者。過敏性休克發生率約十萬分之1.8

1.       黃熱病疫苗相關的神經病變(Yellow fever vaccine-Associated Neurologic DiseaseYEL-AND):發生率為十萬分之0.8,發生率會隨年齡而增加,大多出現於初次接種者。包含:腦炎、急性瀰漫性腦脊髓膜炎、Guillain-Barre症候群、顏面神經麻痺等。

2.       黃熱病疫苗相關的臟器病變(Yellow fever vaccine-Associated Viscerotropic DiseaseYEL-AVD):發生率為十萬分之0.4,發生率會隨年齡而增加,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,大多出現於初次接種者,約發生於疫苗接種後4 天(第08 天都有可能)。好發族群為年紀較輕女性、60歲以上長者、重症肌無力病患或有胸腺疾病病史者,包含胸腺腫瘤或曾接受胸腺切除術者

 

()目前台灣現用疫苗

       品名是STAMARIL®,廠牌是Sanofi Pasteur,產製國是法國,疾病管制署專案進口疫苗。

        目前接種黃熱病疫苗和開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,需至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來辦理,台澎金馬共有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,多數醫院由家庭醫學科主責。

       筆者駐診於台北市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門診,也是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據點。若有疫苗接種和開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需求,歡迎至門診與我們諮詢。



 

Reference:

1.     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://www.cdc.gov.tw/professional/index.aspx )

2.      旅遊醫學門診精要,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2020-4-20

3.      旅遊醫學臨床工作手冊,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2016-4-20

4.      不想要的紀念品旅遊傳染病,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

5.     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(CDC) (http://wwwnc.cdc.gov/travel)

6.      2018 Yellow Book- Yellow fever section

7.     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(WHO): Yellow fever

8.      UpToDate Medical Database: Yellow fever

 

《本站文章版權所有,可用於非商業性部份轉載,請勿全文轉載,若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『張仁鴻醫師』與網頁出處。也請勿更動內文,並提供有效的『本文全文超連結』。》

 

接種COVID-19疫苗民眾關心的議題

 

()、接種者正懷孕或哺乳中,接種COVID-19疫苗安全性:

1.     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-19疫苗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,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-CoV-2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。

2.      孕婦若是COVID-19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有慢性疾病易導致重症者,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,評估是否接種。

3.      哺乳中婦女接種COVID-19疫苗,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,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。

4.      每個接種對象都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接種,這是個人的選擇,也可以與專家一起討論,幫助做決定。

 

(一)  對於接種兩劑COVID-19疫苗,需要施打同廠牌或可交替不同廠牌的議題:

依據我國疾病管制署網站目前的建議:不同廠牌 COVID-19 疫苗原則不建議交替使用。如果不小心使用了兩劑不同廠牌的COVID-19疫苗,也不建議再進行補接種。

接種第一劑疫苗後,醫師評估與疫苗施打有關症狀或嚴重不良反應,通報至疾病管制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(VAERS),提供就醫診斷書或衛生單位通知嚴重不良事件紀錄,經醫師評估後可選擇不同技術產製COVID-19疫苗,依原第一劑疫苗廠牌接種間隔,完成第二劑接種。

 

(二)  如果不小心接種兩劑COVID-19疫苗但間隔不足,不建議再補接種。

 

(三)  接種COVID-19疫苗是否會導致感染新冠病毒的議題:

國際核准使用的疫苗都使用沒有活性的SARS-CoV-2病毒,接種COVID-19疫苗不會感染COVID-19

 

(四)  對於接種COVID-19疫苗是否會改變接種者DNA的議題:

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是以修飾後的腺病毒做為載體,病毒DNA嵌入可表現SARS-CoV-2病毒棘蛋白基因的腺病毒,腺病毒被修飾成在人體內不具複製力也無致病性。接種後進入人體宿主細胞內表達SARS-CoV-2棘蛋白(疫苗抗原),誘導宿主對疫苗抗原的蛋白產生免疫反應。病毒載體攜帶基因片段不會嵌入人體DNA,所以不會改變接種者DNA

mRNA疫苗是讓人體細胞自行產生SARS-CoV-2棘蛋白質片段(疫苗抗原),誘發體內產生免疫反應mRNA在細胞質產生指示蛋白後,mRNA很快就會被人體分解而消失。mRNA只會在在細胞質中,永遠不會進入細胞核。人體DNA只存在細胞核中,所以不會改變接種者DNA,也不會與DNA產生交互作用。

 

(五)  接種COVID-19疫苗與其他非COVID-19疫苗的間隔時間:

不建議COVID-19疫苗與其他非COVID-19疫苗同時接種。建議先完成COVID-19疫苗完整接種後,再接種其他疫苗。不論接種COVID-19疫苗前或後,與其他疫苗間隔至少7天,如小於上述間隔,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。

 

(六)  若曾感染過COVID-19,仍可接種COVID-19疫苗的議題:

過去曾感染有症狀或無症狀的SARS-CoV-2,都建議接種疫苗。曾有SARS-CoV-2感染個案自發病日起至少間隔6個月,符合終止隔離或治療標準後,再接種疫苗。

 

(七)  對曾經或正在參加COVID-19疫苗的臨床試驗,是否需再接種COVID-19疫苗的議題:

1.     曾參加臨床試驗的疫苗,後來未完成臨床試驗,可以依核准使用接種時程完成接種。

2.     曾參加臨床試驗的疫苗,已完成臨床試驗,但疫苗還未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上市,則必須與最後一劑COVID-19疫苗至少間隔28天再接種。

3.     曾參加臨床試驗的疫苗已完成臨床試驗,且食品藥物管理署亦核准上市,則不用再接種COVID-19疫苗。

 

(八)  對接種COVID-19疫苗是否會影響COVID-19核酸或抗原檢驗結果的議題:

接種COVID-19疫苗不會影響COVID-19核酸或抗原檢驗結果。若接種COVID-19疫苗後出現不蘇福,經採檢核酸或抗原檢驗結果為SARS-CoV-2陽性時,不應歸因於COVID-19疫苗造成。

 

(九)  COVID-19疫苗(如:AstraZeneca疫苗、莫德納疫苗、輝瑞BNT疫苗、高端疫苗)接種兩劑是為完整接種,若發生第一劑接種後,尚未到第二劑接種時就確診為SARS-CoV-2感染,康復後該何時接種同廠牌第二劑疫苗的議題:

1.     若於第一劑接種後還未到第二劑接種時,確診為SARS-CoV-2感染,依照曾確診為SARS-CoV-2感染者之接種建議,自發病日起至少間隔6個月再接種第二劑疫苗,以同廠牌疫苗接種為主。第一劑疫苗接種後罹患COVID-19並非更換疫苗廠牌的適應症。

2.     若有特殊考量,可經臨床醫師評估後,決定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時機。

 

(十一) 有關多少人接種COVID-19疫苗後可以有群體免疫效果的議題:

當群體中因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對疾病產生抵抗力超過一定比例時,可大幅降低疾病傳播力,此時就算未接種疫苗的人,也會因為疾病傳播力降低而受到保護,這個稱為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」。SARS-CoV-2病毒傳播力強,若至少六至七成民眾接受完整COVID-19疫苗接種,可能產生群體免疫。需留意估算群體免疫力,也與族群中自然感染且康復者比例高低及各項非疫苗、藥物等防疫措施落實度有關。

 

(十二) 民眾出國時COVID-19疫苗接種證明取得方式的議題:

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02185日指出,民眾出國有疫苗接種證明需求,建議先行確認欲前往國家(或就讀學校、工作及參與活動等)的相關規定,下列三種方式之一取得COVID-19疫苗接種證明文件:

1、    COVID-19疫苗接種醫療院所開立「COVID-19疫苗接種紀錄卡」,填列完整西元年、護照號碼及同護照英文姓名。由於「COVID-19疫苗接種紀錄卡」已為中英文對照版本,詳細記錄接種者資料、疫苗劑次及廠牌等。如因紀錄格式必須調整,可洽原接種單位申請,亦可持身份證明文件及原接種紀錄卡洽鄰近衛生所(臺北市為健康服務中心)協助開立。

2、    COVID-19疫苗接種院所開立的英文版診斷證明書,可註記疫苗接種紀錄。

3、    前往國內32家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,將COVID-19疫苗接種紀錄及劑次,登載於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,參考如下:

COVID-19疫苗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



如欲取得黃皮書作為COVID-19疫苗接種證明,請攜帶健保卡、護照(或影本)及COVID-19疫苗接種紀錄卡,前往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的門診掛號,醫師查詢我國「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(National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, NIIS)」紀錄後開立。需注意若非在國內接種COVID-19疫苗者,則不列入黃皮書登載。

有關『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』可參考這裡

筆者駐診於台北市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門診,也是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據點。若有出國並開立COVID-19疫苗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需求,歡迎至門診與我們諮詢辦理。



 

(十三) 潛伏結核感染(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)檢驗與COVID-19疫苗接種間隔時間的議題:

LTBI檢驗是指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(Interferon-Gamma Release AssayIGRA)或結核菌皮膚試驗(Tuberculin Skin Test, TST)兩種檢查,COVID-19疫苗接種後尚未實證是否影響LTBI檢驗,可能因先接種疫苗後影響細胞免疫反應,使LTBI檢驗呈現偽陰性。考量LTBI檢驗時效及準確性,與COVID-19兩劑疫苗接種時程安排原則如下:

1. 先完成LTBI檢驗再接種疫苗:IGRA抽血後可同日或其他日接種疫苗。結核菌皮膚試驗檢驗TST需先完成判讀後再接種疫苗,避免先接種疫苗影響結核菌皮膚試驗TST的判讀結果。

2. 若先接種COVID-19疫苗,需間隔4週後再進行LTBI檢驗,依接種疫苗種類原則如下:

(a) 若先接種AZ疫苗等病毒載體疫苗:需接種2劑,第1劑需與第2劑間隔至少8週,於接種第1劑後間隔4週執行LTBI檢驗。

(b) 若先接種莫德納疫苗或BNT疫苗等mRNA疫苗:需接種2劑,第1劑需與第2劑間隔至少4週,於第2劑接種前先完成LTBI檢驗後再接種疫苗。

3. COVID-19接觸者剛過終止有效暴露日,建議先儘速接種第1COVID-19疫苗,待終止有效暴露達8週後執行LTBI檢驗(與疫苗接種間隔至少4),再接種第2劑疫苗。

 

Reference:

1.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:COVID-19疾病介紹https://www.cdc.gov.tw/Category/Page/vleOMKqwuEbIMgqaTeXG8A

2.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:COVID-19疫苗 https://www.cdc.gov.tw/Category/Page/V_XD8H6OSUpaTIMWgopkNg#

3. Voysey M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-19 vaccine (AZD1222) against SARS-CoV-2: an interim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Brazil, South Africa, and the UK Lancet 2021; 397(10269):99-111

4.https://www.fda.gov/advisory-committees/advisory-committee-calendar/vaccines-and-related-biological-products-advisory-committee-december-17-2020-meeting-announcement#event-materials

5. COVID-19 vaccine: the eight technologies being tested https://www.intvetvaccnet.co.uk/blog/covid-19/vaccine-eight-types-being-tested

6. N Engl J Med. 2021 Mar 3.

7. Polack FP, et al. N Engl J Med. 2020 Dec 31;383(27):2603-2615.

8. Dagan N et al. BNT162b2 mRNA Covid-19 vaccine in a nationwide mass vaccination setting. N Engl J Med 2021 Feb 24; [e-pub]. (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oa2101765)

9. J. L. Bernal, et al. Early effectiveness of COVID-19 vaccination with BNT162b2 mRNA vaccine and ChAdOx1 adenovirus vector vaccine on symptomatic disease, hospitalisations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in England.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101/2021.03.01.21252652

10. https://theconversation.com/could-bcg-a-100-year-old-vaccine-for-tuberculosis-protect-against-coronavirus-138006

11. 林詠青 COVID-19 疫苗系列專欄:什麼是預防接種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 疫情報導 2021525 37卷第10 https://www.cdc.gov.tw/File/Get/PTm0uLhIccDsOUhoywksjg

12.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網站:COVID-19疫苗簡介與常見Q&A http://travelmedicine.org.tw/upload/W_people/213.pdf

13.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網站:COVID-19 AZ疫苗自費接種常見Q&A http://travelmedicine.org.tw/upload/W_people/214.pdf

 

《本站文章版權所有,可用於非商業性部份轉載,請勿全文轉載,若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『張仁鴻醫師』與網頁出處。也請勿更動內文,並提供有效的『本文全文超連結』。》


最後更新日期 2021/10/13

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

  A. 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 (Measles, Mumps and Rubella : MMR) ( 一 ) 疾病介紹: 1.        麻疹:是傳染病防治法「第二類法定傳染病」, 急性高傳染性疾病。 腮腺炎:流行性腮腺炎是傳染病防治法「第二類法定傳...